ABUIABACGAAggNy4vgUop8PShgMw7QM4dw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A股寒意弥漫 新三板扩容正当时

作者:盈丰投研团队     时间:2014-2-18 16:42:42

      新三板正式吹响扩容的号角。证监会于8月3日发布消息称,“新三板”市场相关建设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将进入首批扩大试点,与原有的北京中关村[6.36 -3.93% 股吧 研报]科技园区形成四足鼎立之势。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最早将于本月设立,未来逐步将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试点范围,为试点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报价转让等服务。

      此举意味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又迈出实质性一步。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思路后,各界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早已达成共识。

      按照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该为正金字塔结构,其中主板市场是塔尖,专门供蓝筹股安身;二板市场为塔身,为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的摇篮和创业创新企业的“助推器”;场外市场恰是金字塔的庞大基座,是上市资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

      反观中国大陆,以主板和二板市场为首的场内市场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中。2009年10月底,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宣告破题,加上2006年开设的中小板,二板市场的格局基本奠定。与此同时,伴随股权分置改革的展开以及大型红筹股的回归,主板市场也在加速扩容。

      如今以A股为首的场内市场轮廓已经显现。截至2012年8月7日,主板上市公司有1423家,总市值为18.21万亿元;中小板挂牌公司共689家,总市值为2.95万亿元;创业板挂牌企业有345家,总市值8658亿元。

      然而,就在主板和二板市场急遽扩军的同时,场外市场的发展几乎陷入停顿,这使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始终是“瘸腿走路”。

      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可惜,三板市场最终沦为退市股的“整理板”,很快被市场冷落和边缘化。

      其后的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专门面向高新企业的新三板横空出世。由于试点范围太窄、投资者门槛较高、流动性差、融资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掣肘,新三板发展亦不尽如人意。

      据中信建投统计,目前新三板共有挂牌企业124家,总市值不过260.9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32.68亿元;2011年实现定向增资10.07亿元,全年成交金额仅为5.6亿元。这份新三板成绩单与场内交易市场辉煌的成就显然无法相提并论。以美国为例,据中金公司测算,美国的OTCBB(美国主要的场外交易市场)约占主板总市值的0.8%。

      新三板扩容在即,国内资本市场“倒三角”的尴尬格局很快将迎来转机。但历史赋予新三板的任务绝不止于此,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岔道口,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己任的新三板理应承担更多重任。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城镇化迈向纵深,过去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历史经验早已昭告世人,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遍布全国近百家高新区的数千家高新企业理应被推到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资本市场上去。

      当然,想要高新企业将历史重任扛上肩头,新三板首先必须为这些公司提供“安身立命”的场所。须知,孵化高科技产业不但需要制度环境,更需要大量资金,新三板的意义即在于此。

       事实上,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老大难问题,珠三角、长三角接踵而来的一波又一波企业倒闭潮、老板跑路潮,无疑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最佳注脚。大环境如此,即便是头罩高新光环的科技企业也概莫能外。

      不过,寄希望于场内市场为这些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显然不太现实。目前新股上市门槛高,对净资本、盈利能力等有诸多要求,一般企业要想达标殊为不易,对部分高科技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优酷、百度、腾讯、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均选择在海外上市,不是它们不想“惠及”A股股民,而是以其条件很难进入发审委的法眼。

      行业巨头们尚且如此,全国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更不待言。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个人独资企业大概有1100万家;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二者加在一起将近有5000万家,即便是寄身于高新园区的企业也是数以万计,向如此庞大的企业队伍悉数发放股市入场券无疑是天方夜谭。

      除了助力实体经济以外,新三板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场。以往“靠天吃饭”的券商不但从中斩获包括挂牌费和交易佣金等各项收入,而且还能够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有数据显示,美国三大投行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2011年收入当中,做市商收入占比分别达40%、39%和24%。

     当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略显骨感。尽管新三板扩军路线大体敲定,其中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有望本月成立,但交易制度将暂时参照中关村园区试点制度安排,市场此前关注的做市商、突破股东人数200人限制、拆细每笔交易股数及放宽投资者准入标准等制度变革暂难出台。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做市商制度是提高场外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更是新三板不可或缺的核心制度,转板制度则是打通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外的关键制度安排。由此来看,未来加快这两项制度的推进步伐将是新三板扩容路径的重点。

    不得不提的是,正当券商、高新企业等为新三板扩容拍手欢呼的同时,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心一旦上市资源的“蓄水池”陆续建成,未来A股“分流”的压力是否会难以承受。有券商测算,未来3年场外交易市场的融资需求可能在5000亿元以上,年均需求接近2000亿元,从而对场内资金供给造成不可忽视的分流效果。尽管资本市场存在的要义是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但是在A股洗去圈钱市的“恶名”之前,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挑动投资者脆弱的神经。

     庆幸的是,新三板奏响扩容乐章之际,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到了扬鞭之时,我们有理由期待资本市场会迎来正本清源的那一天,届时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也会“竞相辉映”。